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 健康服务 > 健康宣教
健康服务
健康宣教

脑 膜 瘤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21/4/16 9:13:24浏览次数(5078)


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非胶质原发脑肿瘤,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4.3%~19%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,大部分来自蛛网膜细胞。脑膜瘤的人群发病率为83/10万,在原发脑肿瘤中,仅次于胶质瘤,居于第二位。发病得年龄高峰为45岁左右,男:女为11.8

目前脑膜瘤尚无确切病因,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内环境改变和基因改变有关,可能与颅脑损伤、放射性照射、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。

1.好发部位  大脑凸面、矢状窦旁多见,其次见于蝶骨嵴、鞍结节、嗅沟、小脑脑桥角、前颅窝底

2.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。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升高、局灶性神经系统(包括脑神经)缺陷和局灶性肿块效应全身性和部分性癫痫发作,其中最常见的是头痛、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、癫痫发作、视觉症状、肢体无力和精神状态的改变。

3.辅助检查

1)头颅CT和MRI检查

①   MRI是诊断脑膜瘤的重要依据。MRI的优点是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。脑膜瘤与脑之间的蛛网膜下隙界面消失,说明肿瘤呈侵袭性生长,手术全切除较困难。

 CT可见病变密度均匀,增强后强化明显,基底宽附着于硬膜上CT的优点在于可明确显示肿瘤的钙化和骨质改变(增生或破坏)。

2 脑血管造影:可了解肿瘤血供、肿瘤与重要血管的关系。。约一半的脑膜瘤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阴影。

4手术治疗

(1) 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。对于有症状的脑膜瘤选择手术治疗。手术目的是缓解肿瘤症状,改变肿瘤自然进程,改善生活质量。占位效应明显和颅内压增高的患者,应手术切除肿瘤。手术风险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一般状况、肿瘤位置、年龄、肿瘤大小和症状,其中肿瘤位置尤为重要

(2)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及重要的神经、血管。可能的情况下对受肿瘤侵蚀的硬脑膜、颅骨应一并切除以防复发无法切除的受侵蚀硬脑膜,可用电灼等方法处理。

 

5非手术治疗

对于不能全切的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,手术后需要放射治疗。放射治疗对恶性脑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脑膜瘤有一定疗效。化疗适用于无法手术和RT的脑膜瘤。

6、并发症

1)手术的并发症

主要和肿瘤的位置有关。如肿瘤靠近视神经,则手术后可能会发生视力损伤或丧失;若靠近听神经,则可能会丧失听力;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表现,如肌肉力量弱、语言障碍或协调性差等情况。但这些症状通常是暂时性的,多数患者在几周内就会消失。

7.预后和复发

脑膜瘤预后最可靠的指标是WHO分级和切除程度(Simpson分级)。蝶骨嵴内侧、海绵窦和斜坡脑膜瘤预后较差,手术死亡率较高,术后并发症较多,生活质量较差。脑膜瘤术后复发率为13%-40%复发性脑膜瘤出现症状时,首选手术治疗,并在术后给予立体定向放射辅助治疗。

.护理

(1)家庭护理 

家人需督促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,以期在疾病进展的早期得到治疗。
2)日常生活管理 

通常对脑膜瘤患者的饮食没有特殊限制。如果是鞍区脑膜瘤术后出现尿崩、高钠等情况,则需要保持低盐饮食。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,每天进行体育锻炼。
3)日常病情监测 

脑膜瘤术后充分休养1-3个月后,可以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,但需要定期复诊,做核磁共振检查(MRI),观察肿瘤有没有复发。WHO分级I、II级及未经治疗的患者,确诊后的第3、6、12月分别进行核磁共振检查(MRI);此后每1-3年进行一次复查。出院后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,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、肝功能等。
.预防
目前脑膜瘤的病因尚不明确,但可以通过关注导致脑膜瘤的危险因素,如保持正常体重,拒绝食用霉变食物,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等来降低脑膜瘤发生的风险

 

十.目前我科的技术力量

随着我院外科、麻醉技术、MRI影像学和神经血管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,目前我科已成功开展十多例脑膜瘤手术,通过多个学科、多模式合作,在保护重要的神经功能神经血管结构和患者生活质量前提下,最大程度切除肿瘤。病人术后恢复好,并发症少,生存质量高,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。

 

 神经外科    彭小莹